|
两会教育声音 | 完善保障体系、减轻教师额外负担……代表委员谈“双减”!“双减”背景下要进一步 完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双减”背景下要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 一是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加强教师培训。建议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提高中小学师生比,适当增加教师编制总量。同时,针对“双减”政策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在职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充分考虑课后服务的管理、人员成本,在确定家庭的合理分担比例的基础上,核算不同类型课后服务的成本,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课后服务的经费充足,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得到有效激励。 三是建立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购买机制。为了更好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并充分利用好社会上优质的教育资源,建议建立校外教育机构公共服务购买机制 深入治理校外培训 净化教育一片天空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教育厅副总督学杨善竑针对“双减”成果巩固问题,她准备了《深入治理校外培训 净化教育一片天空》的建议。 杨善竑表示,相关部门应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深入推进将“双减”纳入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实施,压实属地管理责任,确保监管落深落细;将隐形变异培训问题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范畴,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的管理,全面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当然,要想让“双减”真正深入推进,还需要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理性认识参加校外培训的作用,不盲目跟风、攀比。 “双减”呼吁提升教育品位、打造幸福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育才学校校长高琛表示,“双减”所图,并非一时之治。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幸福教育”,实现“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教师有职业的荣誉感,百姓有教育的获得感”,仍是“双减”时代教育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 高琛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心灵滋养,构建幼小初高纵向衔接,学校、家庭和社会横向贯通的德育工作体系,以高品位的优秀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以丰富性的自主体验实现价值观自我认同,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要进一步强化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思维成长。要着力打造师德高尚的学术型教师队伍,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强化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构建新时代学术型教师发展模式,纵向阶梯式培养与横向项目式培训相结合,以浸润式伙伴研修等方式,构建互利共生的教师发展生态圈。要引导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理性的成才观,引导家长帮助孩子用自己最好的一面走向成功。 建议中高考导向要与“双减”吻合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认为,“双减”是一种手段和途径,并不是目的。如果不把中高考“指挥棒”跟“双减”落实途径和实施路径协调起来,部分家长的困惑和焦虑仍难以消除。 朱晓进提出,要统筹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解决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力问题;要同步深化中高考改革,确保考试导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要鼓励和引导优质的校外培训资源参与校园公益服务,提升校园活动的丰富性、专业性。 建议加大教师激励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马恒燕表示,“双减”政策下,学生的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但教师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时长均有增加,也出现了新的矛盾,教师激励政策应适时而出。 马恒燕建议各地对教师额外付出的劳动给予相应的报酬,并根据教师工作成果加大激励力度。财政部门应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在教师的绩效工资中设立“课后服务经费”专项资金,根据学生人数给每个学校拨款,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津补贴。 马恒燕还建议教育部门协同人事部门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参考,让教师付出有所回报。 建议应对“双减”后教师负担增加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积极应对“双减”后教师负担增加的问题。 戴立益建议: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综合中国教育新闻网、安徽日报、中国教育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