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钢铁工业职工大学(筹)

Lianyuan    Iron   and   Steel   Works   staff   School

首页 >> 校内新闻 >>学校新闻 >> 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
详细内容

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

7月26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会议要点有哪些?一起看↓↓


image.png

主持人:

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 续梅


出席人员:


主会场: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 刘昌亚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 雷朝滋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田见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琦


分会场: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 王云霏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永全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教育部直属高校十年帮扶路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image.png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十年工作成效。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地位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把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发展成效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教育部2012年组织44所综合类和理工科为主的直属高校定点扶贫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1所直属高校参与滇西专项扶贫任务。2019年,为进一步强化帮扶力量,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排,又新增20所直属高校参与定点扶贫。


八年脱贫攻坚战,两年乡村振兴路,75所直属高校全面投入,攻坚克难,接续前行。十年来,教育部切实履行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牵头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各直属高校强化政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上下联动、一抓到底的责任体系。教育部先后成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决策部署、推动落实、监督问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推进、年末有考核、全年有调度。各直属高校均成立了领导小组,把定点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动员全校力量推进工作。在脱贫攻坚最后四年,承担定点帮扶任务的直属高校向中央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用实际行动兑现庄严承诺。切实发挥考核评价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带动中间的作用,通过学校自评与互评、年终考核与日常表现、专家评议与第三方评估、查找问题与发现典型“四结合”,较真碰硬检验责任落实。考核结果逐年向好,责任担当持续转化为工作成效。2016年以来,共有32个直属高校集体和个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和脱贫攻坚先进表彰。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健全统筹协调、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分别在承接任务初期、脱贫攻坚决战期和巩固衔接期三次印发专门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直属高校把“规定动作”做实,把“自选动作”做优。在强化校际协同上,坚持合作共赢。分领域成立高校帮扶联盟,共有131所部属省属高校和企业参与,从高校扶贫“单兵作战”的攻坚战逐步转向高校帮扶“多方联动”的集团战,进一步促进优势资源共享,短板弱项互补,切实把地方所需和高校所能结合起来。形成了北京大学“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等一批发挥联盟作用、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工作模式。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37所直属高校还承担了支援14所部省合建高校学科建设的任务,有效提升了合建高校的办学水平,并发挥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强化校内协同上,坚持一体多元。各高校既是统筹协调、组织调度的“指挥部”,也是支持保障挂职干部、专家教授、青年师生一线作战的“后勤部”,还是动员协调校友、企业等社会资源的“联络部”,集学校合力、聚校友之情、承社会之助,形成了校内外联动的帮扶局面。十年来,各直属高校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44.35亿元,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4.01亿元,帮助引入企业663个,引入企业实际投资额151.6亿元。在强化项目协同上,坚持典型引领。教育部连续举办六届直属高校、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活动,遴选出172个特色案例。同时,一大批教育、志愿者、旅游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入选其他部门征集的案例库。这些典型经验、成功做法有力地促进了各个学校互学互鉴,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有效的工作抓手。


三是聚力精准施策,落实因地制宜、有力有效的帮扶举措。各直属高校充分发挥学科、科技、智力和人才优势,与帮扶县密切配合,坚持定点帮扶、重点突破与联合作战、全面提升相结合,逐步探索形成了应帮扶县所需、尽高校所能的特色帮扶路径。在教育帮扶方面,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推进,援建捐赠、师生支教、师资培训、结对关爱等成为所有高校的共同行动,促进帮扶县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较大提升。十年来累计培训教师11.64万人次。在产业帮扶方面,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入专业力量、促进成果转化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实现帮扶地区农业产业的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和品牌升值,很多帮扶县村集体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十年来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77.76万人次,帮助制定规划类项目1352项,落地实施科研项目1949项。在健康帮扶方面,深入开展医生和设备支援、医护人员培训、巡回医疗和卫生知识宣传等工作,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一大批帮扶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三级医院。复旦大学在云南为2.5万余名乡村儿童开展免费先心病筛查及手术,四川大学在藏区开展包虫病义诊3.4万余人。在消费帮扶方面,全面动员校内外力量,通过建立高校“订单式”农产品直供基地、后勤采购、工会购买、师生直播带货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十年来累计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4.01亿元,在国家消费帮扶“832”平台购买额度始终处于中央单位的前列。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紧紧围绕服务乡村五大振兴,组织直属高校开展了102项创新试验项目,以创新为手段、以试验为途径、以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把知识的力量、科技的能量、青春的活力投放到乡村振兴中,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项目开展一年以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这也是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的重点工作。


四是坚持立德树人,深化融入乡村、扎根大地的育人模式。各直属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精神,广大干部师生走进乡村、贴近群众、服务一线,接受了一场生动的国情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已成为立德树人的大课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出2000余名师生深入西部7省区345个县开展乡村调查,形成了西北地区乡村类型调查报告,学生撰写的《乡村振兴的青年实践》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各校在帮扶地区建立了近百个教育培训、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实践基地和育人平台,一批又一批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研成果用到乡村,使高校与乡村紧密融合、共同成长。历年全国脱贫攻坚考核第三方评估、工作普查、资源调查等,高校师生成为绝对主力。各学校发挥学科人才和研究优势,成立乡村振兴研究机构42个,注重将工作实践进行学理性阐释、学科性集成、学术性研讨。工作中涌现出的特色案例、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也成为了思政课的宝贵素材,各校以主题宣讲、报告会、专题课等形式开设了系列国情育人课程。


发展目标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二个年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三个转向”,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履行好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牵头职责,推动各校紧盯“发展”主线,聚焦乡村“五大振兴”,发挥带头表率作用,持续展现振兴路上直属高校的担当、作为和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 创新发展凸显高校特色

——《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情况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image.png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高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于2018年出台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五年来,高等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成果供给和人才支撑,筑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


一是科学研究支撑行动,引领农业科技进步。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高校在农业农村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6项。在前沿科学技术方面,天津大学科研团队实现了生物农药品种在微生物底盘中的高效合成,从根本上解决农药原材料来源受限及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自组开发的基因编辑器CAS12ij,为我国种业振兴提供了核心关键技术支撑。在学科交叉与融合方面,南京农业大学组建了农学与合成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团队,超前部署“细胞培养肉”前沿研究,2019年11月用动物干细胞生产研发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助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发展与乡村振兴科技供给。


二是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助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校着力解决掣肘农业农村领域技术瓶颈问题。五年间,高校围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重大需求,围绕关键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应用,针对破解我国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在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等领域科技支撑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例如,浙江大学喻景权院士团队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与系统实施方式上引领技术革新,已在全国快速应用推广;同济大学采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循环农业模式,建设阜南县有机废弃物消化生产生物天然气基地,总投资10.44亿,作为国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的样本向全国推介。


三是成果推广转化行动,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动能。各高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超过500个,打通转移转化通道,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五年间,共转移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1.8万项,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极大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例如,在主粮方面,吉林大学的抗盐碱水稻“吉大6号”“吉大7号”“吉大158号”推广面积800余万亩,增产4亿公斤,为农民创收12亿元。在经济作物方面,华中农业大学在长江流域湖北油菜主产区推广优质油菜累计1.5亿亩,在西北、东北地区推广麦后复种饲料油菜150万亩,仅饲料一项,为农民增收4.5亿元;东北农业大学东农系列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00万亩,占黑龙江省大豆面积的1/10,创经济效益20多亿元,为农民新增效益3亿元。在蔬菜方面,厦门大学新型胡萝卜试种成功,亩产1.3万余斤,每亩可增收4000余元,且种植成本大幅降低,每亩仅需800元,比进口种子价格降低73%。在家畜方面,广西大学科研团队指导全区453家牛羊规模企业通过生态养殖认证,指导和帮扶全区54个贫困县开展牛品种改良工作,品种改良母牛69.69万头,产杂交牛48.82万头,为群众增收19.53亿元。


四是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各高校创新学科专业设置,培育涉农高质量人才;依托 “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持续开展调研交流、社会服务等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请过来与送过去”多种方式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据不完全统计,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165万余人次。如清华大学围绕乡村设计、产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开展讲座近30期,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50余人进行分享;通过农业骨干技能培训覆盖5000多人次,通过乡村振兴云讲堂覆盖乡村干部与村民2万余人次。


五是能力建设提升行动,打造乡村振兴服务平台。五年间,各高校共建成服务乡村振兴相关领域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200余个,服务乡村振兴条件能力大幅提升;成立近800个教授工作站、乡村振兴基地、科技服务点等乡村振兴对接点,深度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如北京大学塞罕坝观测站立足科学前沿,通过多学科长期综合研究,以三北防护林建设中面临的“林水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为主线,形成了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估、全球变化控制实验、不同造林模式的适应性监测的研究体系,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在乡村振兴的战略研究方面,近200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政策研究机构,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总结乡村振兴模式,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六是脱贫攻坚助力行动,打造高校特色的扶贫模式。在脱贫攻坚战中,高校围绕精准脱贫总目标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技术、培训优势,联合相关中央直属单位,探索组团式帮扶的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与当地实际,探索多种富有成效的脱贫模式与机制。如,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通过“小云助贫中心”的创新实践,摸索出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模式;张福锁教授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对接、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融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还有如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复旦大学“光伏农业+科技教育”融合扶贫模式等。


七是国际合作提升行动,贡献乡村振兴中国智慧。广大高校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围绕涉农重大问题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建立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产业创新院、“一带一路”绿色科技扶贫创新联盟等国际科研合作平台100余个。积极培育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治理新机制新体系,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18个国家的95个科教单位成立“丝绸之路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了8个农业示范园。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方案,为中国乡村振兴引才引智。


为全面总结行动计划实施成效,结合前期工作,已经梳理形成了578份高校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深入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做法,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全方位、宽领域、强有力帮扶 

助力云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和教育事业全面进步

云南省教育厅

image.png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王云霏介绍云南省帮扶工作成效和主要举措。云南教育报刊社 矣勇/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片区脱贫攻坚,统筹推动部属高校定点帮扶云南,把帮扶工作作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重要阵地,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途径,为云南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和教育事业全面进步,提供了全方位、宽领域、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健全机制,形成强大帮扶合力。教育部牵头抓总、高位推动,构建了5个方面的帮扶机制。一是教育部与26个部委共同帮扶滇西的部际联席帮扶机制。二是25所部属高校定点帮扶、11所部属高校专项帮扶的高校帮扶机制。三是教育部10个司局帮扶滇西10个州市、9个直属单位承担专门帮扶任务的部门帮扶机制。四是组织东部地区10个职业教育集团帮扶滇西10所中职学校的职教帮扶机制。五是累计派出8批次480余名部机关和部属高校干部到云南基层挂职的一线帮扶机制。这5个方面的帮扶机制,参与层次高、覆盖领域广、支持力度大,组织动员教育系统力量,形成了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汇聚起帮扶云南的强大合力。


二、发挥优势,激发智力帮扶效能。教育部和各直属高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云南特别是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智力帮扶。一是采取“总部+特色学院”的办学模式,新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累计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11371人。二是依托优质教育资源,举办27期滇西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修班,为滇西培训干部2700余人。三是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招收1.53万名云南籍建档立卡学生到东部五省区接受优质职业教育。四是实施滇西中学教师出国研修、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教育信息化公益行动等项目,惠及滇西1269所中小学的38万余名师生。五是围绕定点帮扶县实际需要,扎实开展政策咨询、规划设计、远程医疗、消费扶贫、招商引资等一系列帮扶举措,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突出特色,提升教育帮扶质量。教育部和各直属高校持续加大对云南教育的支持力度。一是助力教育普及,在学前教育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保障、薄弱学校改造、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政策和项目上,都对云南给予倾斜支持。十年来,云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升41.28个百分点,达到90.2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6.82个百分点,达到97.1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升20.4个百分点,达到91.2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28.73个百分点,达到53.03%。二是推动质量提升,教育部组织8所部属高校附中托管帮扶云南8所县域高中;组织358名校长、一线教师和干部赴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帮助每个县建好1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带动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三是支持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公费师范生、优师专项、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途径,帮助云南补充6.64万名教师,通过“国培计划”培训云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97.19万人,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素质。四是助推教育信息化,支持云南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光纤网络全覆盖,基本实现教学班多媒体设备全覆盖;整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等平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成覆盖云南2.6万所学校、1000余万名学生、72万名教职工的基础教育数据库。


教育部和各直属高校对云南的帮扶,我们永远铭记在心、感恩在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教育部和各直属高校保持对云南的帮扶力度不减,与云南签署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助推云南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下一步,云南将珍惜帮扶机遇、持续优化服务、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推动各项合作事项和帮扶举措落地见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定点帮扶工作主要成效

中国农业大学

image.png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帮扶工作经验。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及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定点扶贫、定点帮扶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的回信精神,以“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为原则,创新帮扶举措,砥砺奋进,全力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学校四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帮扶典型项目;2017-2019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19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2021年,我校李小云教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农学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校坚决扛起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人才、专业、科研优势,整合资源,赓续前行,奋楫争先,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区域从定点帮扶的镇康县,不断拓展到云南省及全国各地,形成“点、线、面”的服务乡村振兴格局,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显著成绩。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新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助力乡村振兴合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重心的转型,我校将“中国农业大学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并成立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统筹协调全校乡村振兴工作;聘请国内“三农”领域顶尖专家组成乡村振兴战略咨询委员会,为学校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建言献策;学校积极统筹全国高校资源,联合国内42所高校形成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学校发布《中国农业大学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2019-2022)》,谋划《中国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行动方案》,形成了中国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和行动方案。

第二,赓续帮扶措施,投入新资源,多管齐下,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学校严格按照中央部署和教育部的要求继续做好定点帮扶云南省镇康县工作,以“镇康之所需、农大之所能”为原则,通过科技小院、教授服务团等路径,围绕茶叶、干果、甘蔗、肉牛等当地支柱产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培养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积极选派13名精锐干部赴前方挂职,派出8批次47名硕士研究生支教团;加大对定点帮扶县乡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依托我校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研究生工作部,与镇康县开展结对共建,开展“红色1+1”等党支部活动,助力镇康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第三,创新工作方法,打造示范区,探索路径,形成乡村振兴新模式。学校创新工作方法,以帮东村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为核心,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通过示范引领,为地方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此外,为了响应教育部和云南省的要求,学校将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工作拓展到云南省临沧市、怒江州、昭通市、曲靖市和昆明市等地,已经建设了近20个不同类型的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区,形成了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模式、临沧小农户发展驱动乡村振兴模式和昭通市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实践模式等一批实践经验,这些乡村振兴新模式的探索为云南省乃至全国乡村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第四,发挥学科优势,开创新渠道,科技赋能,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学校发挥在生物种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科研优势,将“单兵作战”变为“组团协助”,搭建多方共同参与的研究平台,科技赋能地方乡村发展,例如,学校与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院”;与云南省科技厅、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与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云南农业大学共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此外学校还创建了由5个地方产业研究院、4个地方乡村振兴研究院、480个科技小院、178个教授工作站、24个校外实验站和121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科技推广队伍组成的“三院两站一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久久为功,坚守初心使命,做好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转段衔接,发挥高校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显著——

新时代定点帮扶的高校答卷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琦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点评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特点和成效。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扶贫研究工作者,我真切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取得的骄人成就。在过去10年帮扶奋进历程中,直属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把高校优势与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帮扶模式,成为中国教育脱贫和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书写了新时代定点帮扶的高校答卷。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帮扶组织体系,助力帮扶地区脱贫和发展。在教育部党组统一部署下,直属高校主动将定点帮扶纳入学校到事业发展中,构建了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内外联动、精准高效的定点帮扶工作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职责清晰的帮扶组织体系,把高校管理机制优势转化为帮扶地区的治理活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帮扶地区的发展效力,圆满地完成了帮扶目标任务。


二是践行时代使命担当,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为民初心奉献在高校帮扶征程上。直属高校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扶贫工作、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将高校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与定点帮扶实践相结合,把党和国家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我国脱贫攻坚最前沿、第一线,为脱贫致富做出了高校应有贡献。


三是创新“农林、教育、旅游、健康、消费、城乡规划、非遗(文化)、资源环境”等八大高校帮扶联盟的组团化帮扶模式,提高了帮扶整体效力。这一创新模式改变了“单打独斗”工作方式,实现了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各自帮扶的“点”联结成教育系统的“面”,产生了“1+1>2”聚合集成效应,显著提高了定点帮扶的整体效力。


四是在实践中形成了多样化各具特色的精准帮扶路径,推动了帮扶地区全面均衡发展。10年来,直属高校总结帮扶经验,持续发挥辐射带动优势,调动校友和社会资源,形成了教育帮扶、智力帮扶、健康帮扶、科技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文化帮扶等高校帮扶路径,涌现了62项高校特色帮扶工作范例和教育脱贫攻坚案例库、培育了102个乡村振兴创新模式和典型范例。


五是坚持激发内生动力,拓宽赋能共同富裕之路。直属高校坚持“赋能式”帮扶,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赋能农村和农民自我发展。通过捐资助学、科技服务、人才培训、科普教育、文化交流等形式,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积蓄了强大动力!


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帮扶将从“攻坚战”转为“持久战”。相信在教育统一部署下,直属高校必将发挥更为强劲、更加有效特色作用,成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蓬勃动力。


文章来源:综合自教育部网站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

本期编辑:庄元




学校位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的湖南省娄底市。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杰地灵。


地址:中国.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黄泥塘街道

涟源钢铁总厂职工大学

seo seo